通河大榛子鼓了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4-12-23 02:28:36来源:刀锋电竞网页版 作者:刀锋电竞平台冬雪覆盖了田野山林,在通河县第一批种植大果榛子的富林镇三宝村,康源大果榛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郑民正带领社员们热火朝天干着一件乐此不疲的活儿——炒榛子。“炒不好,白瞎了通河大果榛子的好品质,老客户就流失了。”郑民说,“落雪后坚果销售才到旺季,天天炒都供不上,230亩地的榛果,春节前基本能卖完。”
社员们忙着打包装、装箱,每天要发货几百件,顾客多是上海、苏州、杭州、广州的,作为黑土地出产的纯绿色休闲食品,通河大果榛子深受南方市场青睐。郑民兴奋道,“每斤35元还抢着要货。过去卖青榛子,现在都炒熟了卖,还能刨除35%的水分,运费上还能节省不少。”
郑民是通河县第一个人工种榛子的人,如今他的230亩榛子树年收入超百万元。2016年他还成立大果榛子合作社,种植了11500余亩大果榛子,带领347户乡亲共同致富。郑民和记者说,大果榛子头三年不结果,进入盛果期后,每斤卖30元以上,效益是玉米、土豆的15~ 20倍。合作社贫困户每年能分红5000元以上,成为稳定的经济收入之一。通河县以郑民、许峰为代表的一群人率先引种大榛子,开创了通河县榛子产业先河。他们致富不忘乡亲,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通河县坚持“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发展理念,立足林业资源禀赋,既要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又要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2016年把发展大果榛子产业作为立县富民支柱产业开始示范推广种植,大力推进大果榛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加销一体化建设,形成了以村屯为基础、乡镇为支撑的“伞”型经济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强县富民的新路子。
目前,通河县榛子人工种植培养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如今的20万亩,3年增长了9倍,占全国榛子人工种植培养面积的六分之一,成为全国大果榛子种植第一大县。全县种植基地达20个、合作社28家,种植户发展到6800户,其中种植培养面积超过300亩以上的大户有216户。到2022年,现有的20万亩大果榛子将全部进入丰果期,预计可实现总产8万吨、产值24亿元,全县人均纯收入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万元;到2025年,通河全县大果榛子将发展到50万亩,将成为全国大果榛子集散地,大果榛子产业的产值预计突破100亿元。
通河县在发展大果榛子产业上,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解难题、惠民生,即实现了产业规模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实现了产业富民的发展初心,取得了明显效果。
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四动工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把大果榛子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重点,全方面实施政府推动、典型带动、企业牵动、市场拉动的“四动工程”。
政府推动。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为大果榛子产业“一年稳步推进、两年扩大战果、三年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组织农民算效益账,引导农民开展套种套养发展林下经济。经过政府组织推广,全县大果榛子种植三年迈上新台阶。
典型带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互促共建格局。重点扶持长生、康源、许峰、张兴等多家榛子合作社进行示范带动;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企业+基地”“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加快大果榛子种植基地建设,建成订单基地6万亩。
企业牵动。发挥企业龙头牵动作用,引进大果榛子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引进臻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榛子油深加工项目,预计达产后年加工榛子原料8000吨、加工脱壳榛子6000吨、烘焙榛子仁1000吨、榛子油70万升、榛子酱220吨,可创产值3亿元,纳税2000万元以上;与百年家良合作,研发榛子酱等系列新产品;与京粮集团合作研发榛子粕深加工项目,形成榛子果仁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
市场拉动。坚持市场导向,逐步增强大果榛子产业活力。县榛子产业办公室牵头抓总,负责全县大果榛子市场推广、品牌建设、产品营销等;借助农村电商等“互联网+”营销手段,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随着逐步打开市场,市场品牌效益开始显现。目前,“通河大榛子”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通过国际SGS双向质量检验。2017年被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价值评估为1.64亿元,进入黑龙江省区域品牌十强行列。
通河县把大果榛子作为立县主导产业以来,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化解资金、土地、技术三大发展难题。
“钱从哪里来?”通河县积极向上级争取到每亩500元补贴款,地方财政每亩又补贴300元,每亩共补贴800元;为化解大果榛子种植前三年“窗口期”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矛盾,积极探索“以短养长、一地多用、立体开发”模式,套种辣椒、木耳、灵芝等经济作物及蒲公英、五味子等中药材,并发展鸡、鹅等养殖业。
“地从哪里出?”通河县深度开发石砬子等废弃坡地,利用好退耕还林地,向荒山荒地要效益,见缝插“榛”,通过科学开发、合理种植,既绿化了荒山荒坡又发展了大果榛子产业;结合种植结构调整,采取市场化手段流转土地,富林镇民生村农民把流转来的359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大果榛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82个行政村每村种植50亩大果榛子,共计4100余亩,5年后全县村集体经济年资产增量可达4920万元。
“技从哪里学?”通河县与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根据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培育出4个优质大果榛子品种,并派技术人员跟踪服务;成立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通河分所,聘请百余人专家团队,为大果榛子栽植、管护、病防、抚育等,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技术服务;邀请原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所长梁维坚教授、省经济林研究所杨凯教授等到通河县举办大果榛子培训班,已举办20期、培训1万余人次。
通河县大果榛子产业短短几年就发展到由数量增加到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型升级阶段,受其示范带动影响,哈尔滨市把发展大果榛子产业列入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自2018年起以通河县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规划建设300万亩大榛子基地和产业带。
通河大榛子产业强县富民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深入挖掘县域资源潜力,大力培育立县主导产业,特别是培育富有竞争力,能够支撑财政增收和城镇和乡村居民增收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