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的 思路与途径
发布时间:2024-12-21 10:50:25来源:刀锋电竞网页版 作者:刀锋电竞平台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是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数据的收集、研判,对食品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潜在隐患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风险分析、预警、交流,采取控制措施,实现事前防范,消除风险,从而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工作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主要是以抽样检验为手段,对抽检数据进行风险研判和食品安全状况综合分析,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提早预警和控制,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指导文件。为了深入研究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内在机理,建立务实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预警交流作用,进一步推进我省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工作,我们组成课题组,深入部分市调研,赴贵州、河北两省考察学习,与西北大学食品学院岳田利院长学科团队交流探讨,并结合我省工作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我省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的思路与途径。
(一)贵州省的主要做法。一是发挥国家信息化中心优势,搭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化平台,拓宽风险信息采集渠道和共享交流范围。贵州省以食品安全大数据积累为基础,通过“食品安全云”, 搭建与食品安全预警交流成员单位、各级政府、食品行业协会、食品生产经菅者、科研院校技术机构以及媒体公众的信息收集和交流平台,利用“云技术”,对大量的风险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发挥食品安全预警交流及风险防控作用;二是打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内外联系壁垒,成立贵州省食品安全预警交流工作领导小组,打通与成员单位、各级政府交流渠道,促进责任落实;三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研判工作机制,打破重统计轻分析研判壁垒,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决策咨询作用,及时深入分析研判风险,为科学监管提供数据及分析信息;四是建立完善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37个报表模板,要求系统内以及成员单位定期上报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为研判食品安全风险提供强有力支撑;五是强化风险应对工作,根据风险研判,食安办组织成员单位有效开展多项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
(二)河北省的主要做法。一是建立健全风险会商和信息发布机制,让风险预警交流成为一种常态。河北省出台《河北省食品安全风险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风险会商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食安委成员单位风险防控联席会, 成为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签署合作机制、部门协同共治、研究食品安全重大工作的互通交流大平台。每周发布监督抽检信息、每季度召开新闻发布会,拓宽部门与公众信息交流大通道。二是组建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专家队伍,引导专家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积极为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政策咨询;三是多种形式互动交流解决突出问题。连续出版《河北食品药品安全研究报告》,为公众全面深入了解全省食品安全状况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约谈、培训、宣传教育等方法进行风险互动交流。引入第三方抽检监测,政府拨付专项资金,有导向性的安排抽检,为日常监管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1、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研判方面。一是制定和落实风险监测计划。年初下达《食品安全抽检监测计划》,针对有潜在安全风险的食品进行抽检监测。二是扩大风险监测范围,加大数据信息采集。2017年以来,我省已将抽检监测计划安排扩大到市、县两级,形成了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企业、“三小”(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食用农产品、网络食品等各业态的全覆盖,每年大约收集到30余万条监测信息。三是注重风险信息分析研判,及时掌握食品安全风险。根据食安委各部门提供食品安全抽检、监管、案件查办、应急处置、食源性疾病监测等信息,每年形成《年度全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报告》,并专题报送省政府、通报各市政府。四是针对个别突出问题,组织专题分析研判。2016年针对监测发现陕北大枣环磷酸腺苷含量超标的问题,2017年针对部分地区大米金属含量超标问题,2018年针对食用油、大桶水等存在行业性风险和个别市县、地区存在一定区域性风险的突出问题,我们分别组织了专题风险分析研判会,分析不合格问题和产生原因,形成监管建议,及时化解食品安全风险。
2、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方面。一是每年年初食安办召开一次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交流会。组织省食药监局、农业厅、卫计委、公安厅等多个成员部门公布上一年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分析我省食品安全整体形势,进行风险交流。二是每月每月发布月度分析报告。对全省各级食药监部门公告的食品抽检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月度分析报告,上网向社会发布,三是不定期在一定范围进行风险交流。组织相关部门、检验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进行风险交流,共同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商议解决对策。
3、在食品安全预警处置方面。一是每周发布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信息。省、市食药监局每周发布食品安全抽检信息,曝光不合格企业,引导群众科学消费。二是及时发展安全消费信息。针对不合格食品、热点问题、食品安全“谣言”等,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引导群众科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防止引发舆论热炒和群众恐慌。省局食品抽检公告“周五见”已成为常态,各市也已开辟了抽检信息发布专栏。三是加强应急处置工作。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较为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食品安全风险数据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食安委各成员部门和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抽样检验的数据,未有效对接食药监系统许可、日常监管等数据和食安委其他部门的风险数据。二是未形成高效科学的大数据平台。抽样、检验、数据上传、汇总分析等工作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录入、整理、分析、研判,信息化手段远远不足,影响了时效性和科学性。在食药监系统内部,国家抽检平台与我局监管平台数据无法对接,食品企业许可数据、日常监管数据和抽检结果未能有效联通,使企业的监管数据不全,导致抽检结果不能有效指导日常监管,日常监管结果不能有效引导抽检方向。在收集整理食品安全相关部门风险数据方面,没有一套能够汇集食安委各成员单位监管数据的信息系统,各部门提供的风险数据内容不统一、格式不统一,很难进行科学有效的汇总及分析。三是未形成有力的专家队伍支撑。虽有专家团队,但组织制度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专家研判、专业支撑的作用,使科学分析和风险研判的权威性、及时性不足。四是未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风险预警交流机制。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处室之间、成员单位之间、行业之间、利害相关方未能及时交流,也没有更广泛交流,信息不对等,风险化解不够有效。五是对食品安全信息宣传和解读不够。对食品安全风险的预警渠道不多,面向公众的食品安全信息宣传和风险解读不够通俗易懂,致使民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程度感知不明显。
风险预警交流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的科学监管方法,是避免风险演变成实际危害的现代管理理念。它将有效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果,最大限度减少实际危害。风险管理由数据采集、分析评估、预警交流、控制消除四个部分组成。其中风险交流是风险管理全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相互交流信息而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我们必须从风险管理的高度去认识风险预警交流的意义,才能有高质量的风险预警交流,才能取得发现风险、控制风险、消除风险的实效。
食品安全风险贯穿食品生产流通全产业链和全供应链各环节。由全产业链与全供应链发生的食品安全数据链,通过连续的而非间断的全面采集,才能够支撑起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风险干预的完整系统证据链,才能强力支撑监管部门食品安全风险的系统解决方案,并采取有效精准的干预行动。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尤为重要,通过信息化的数据系统广泛收集全产业链与全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打破行业、部门障碍,将行政许可、日常监管、抽检监测、食品安全事件、投诉举报、舆情监测、行政执法等多方位、多维度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数据,按照产业链与供应链连续性的汇总和整合,扩大数据来源的覆盖面,提高数据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给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研判、预警交流工作提供充分有效的技术支撑。
监管部门管理食品安全的首位是管风险,应该知道食品安全风险在哪,风险多大,需要什么级别的干预,如何干预;生产经营者应该知道风险,需要加强什么样的措施去消除风险;消费者应该知道风险,知道自己要冒多大的健康风险消费,如何规避自己的健康风险。监管部门应大力组织专家、支持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评估风险,从而帮助监管部门知道风险、把握风险、预防风险、阻断所有的安全风险演变成现实。要做到这样,就要科学建设一支专家团队,建立起“政、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研究机构的学科优势,构建起全产业链全供应链的风险数据分析评估体系、全产业链的溯源预防控制体系、面向各类社会群体的风险交流体系等“三大体系”。
为什么我们食品安全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民众感觉却不明显?为什么我们做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消费者还有质疑?这说明我们食品安全交流方式上还有许多不足,这是风险交流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风险本身就是负面的,容易引起公众的抵触和不满。全面、常态地宣传食品安全的各类知识是我们长期的任务。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决不是就事件本身就事论事的交流,而是对原因、危害、防范等进行全面解读,是用科学的原理对谣言进行有力的揭露。一方面我们要借用专家的解读增加交流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监管者的更高要求。要广泛的掌握各方信息和第一手资料,用丰富的专业知识,直面公众的质疑,了解消费者需求,努力将单纯的风险交流转变为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消除消费者的误解和信息误导,增加消费信心。
一是省局信息办尽快建立起食品安全大数据平台。打通食品安全抽检与行政许可、日常监管、投诉举报、稽查办案等信息共享渠道,打通省局与食安委各成员单位的数据对接,提升数据汇总、分析功能;二是制定信息收集模板。定期收集食安委成员单位的监管数据,扩大风险数据来源的覆盖面。三是建立风险管理系统。规范风险信息的分级、收集、核准、报送,并通过汇总所有风险信息、电脑动态打分、及时发出预警等方式,及时判断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程度,从而采取不同级别的风险预警、管控以及交流等措施。四是全面收集各成员单位抽检数据信息。制定食安委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抽检数据月统计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情况统计表》等各类报表,时时掌握全省各环节食品安全数据信息。
(二)打破食药局内部处室之间、食安委成员单位之间、与各级政府的风险交流壁垒,打造信息互通工作格局。
协调处要制定出全年的风险预警交流计划、方式和内容,并组织实施。对食药局内部,协调处要加强与业务处风险信息交流,定期召开专项风险交流会;食安委成员单位之间,食安办要加强专项业务风险交流;建立与省政府、各市政府预警交流联系,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给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进一步完善已组建的以检验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专家委员会。制定《陕西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章程》,明确委员会职责、任务、活动方式,引导专家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深入研究影响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定期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的规律与趋势,为食品安全监管建言献策;在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评估、分析和研判,积极为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政策咨询;利用宣讲、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解读风险,传导真知,传播科学。
(四)建立风险会商机制,科学规范开展风险预警交流。一是建立风险会商制度。制定《省食品安全风险会商联席会议制度》, 将食安委主要成员单位列为风险会商主要成员,建立会商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风险会商联席会议,对全省食品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制定下一步风险防控措施。二是将风险会商制度建设成为联防联控联食品安全的合作机制。在风险会商的基础上,针对风险联合采取行动,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风险管控合力。三是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省食品安全状况。要及时将风险会商的情况向社会发布,将全省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监管部门采取的措施、季度抽检结果分析、应当注意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全面通报。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群众发布消费警示,向社会传递权威声音,始终把握輿论主动权,指导消费者科学防范、安全饮食。
一是拓宽沟通交流渠道。鼓励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通过电视、报纸、省局“食品药品警示信息”专栏、政务微博(微信)等媒介,不定期发布食品安全社会热点、消费提示科普知识,引导人民群众安全健康饮食。充实丰富每周省局“周五见”专栏,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知识及月度统计分析公告。二是加强与媒体和社会各界沟通交流。将单纯的风险交流转变为广泛的信息交流,建立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生产经营者、科研院所、检验机构、媒体及公众等多维度、多角度的风险信息互联互通的交流机制。三是强化面向公众的全面的食品安全信息宣传和风险解读。制定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和风险解读口径,有针对性的发布通俗易懂的食品安全抽检信息和风险解读,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感知度和认知度。四是开展食品安全“五进”活动。通过“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