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ycxxdl.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ycxxdl.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ycxxdl.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ycxxdl.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六一儿童节的“零食”进化史_刀锋游戏服务平台_刀锋电竞网页版_刀锋电竞平台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 行业动态

六一儿童节的“零食”进化史

发布时间:2024-12-21 10:33:22来源:刀锋电竞网页版 作者:刀锋电竞平台

  都说人的口味会在三岁之前被塑造,但我们都知道,三岁以后才捏碎过的干脆面、冲好的高乐高和果汁、酸酸甜甜的哇哈哈AD钙奶、香精味成精的泡泡糖和“砰”的一声,从黑色土炮里喷出来的雪白爆米花,都在我们的味蕾上留下了闪亮的回忆。

  好在气味和味道能让我们秒回儿时的当下,在这部舌尖上的童年史里,我们大家可以随着那些简单的味道重返六一。

  1950年的6月1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格外热闹。5000名小朋友们统一穿上干净的白布衬衫和蓝裤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聚集在这里,和来自苏联、朝鲜的小朋友们一起,庆祝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自己的节日,国际儿童节。会上,朱德总司令非常关心孩子们健康成长,想让他们 “能努力学习,健身,准备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工作,把贫穷的落后的中国变成有高度文化的强大工业基础的中国。”

  1949年底的中国,基本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扰乱纷争,百废待兴,无数件事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中也涉及到了“新中国的小主人们”。当年12月23日,刚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响应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的号召,规定每年的6月1日为儿童节。

  家住前门的小倪无比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因为不但能穿上新衣服,还能吃到一个果料面包和水果!咬上一口,面包香混合着果香随着咀嚼散发开来,他现在还印象非常深刻。这可是非常难得,虽然大家翻身农奴把歌唱了,但是老百姓们都穷得一清二白,当时在全北京,也只有东单头条和崇文门内大街的几家店铺可以买到西式面包。

  如果现在想吃到以前的果料面包,可以去老牌面包店“百年义利”买它的招牌菓子面包

  当然,如果你出生在富裕家庭,童年还是挺幸福的。1948年出生的美食家赵珩就很爱吃位于崇文门内大街路东的法国面包房(五十年代中期改名为“解放食品店”),这家店以西式香肠闻名,有十几个固定品种,其中以鸡肠为最好,它们家的肠会用完整鸡皮作为肠衣,填充鸡肉、猪肉糜、鸡蛋和豌豆,完整时看上去像一只肥鸡,现在想来也流口水。当时四九城中一些“欧化”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大夫和没落贵族们都爱来这里买面包糕点,即使到三年困难时期生意仍然紧俏。

  说到零食,他最爱的是庙会里的冰糖葫芦。山楂果混合着麦芽糖风干,吃起来又酸又甜,口舌生津,到现在大家还非常爱吃。对于冰糖葫芦的描述,在这里引用一句《霸王别姬》中小赖子的话:“我吃了冰糖葫芦我他妈就是角儿了!”

  时间进入六十年代,国内外形势险峻,如果你穿越回去的话可得小心,因为很多地方真的什么吃的都没有。一开始还有个自欺欺人的“双蒸饭”,就是本来只蒸一次就能吃的米饭中加水再蒸一次,一斤饭当成三斤吃,增加饱腹感,但其实只是多喝下去些水罢了;后面就只能吃磨成粉的榆树皮、和水麻柳的树根等这类东西,本领再高的厨子也做不出小朋友喜欢的饭了。

  从六十年中期开始,经济和生产恢复,但是粮食仍然很紧张,一切都凭票供应。据世居西城的老北京彭老师回忆,当时一个人一个月的肉票是二两,主食也最简单,主要是吃糙米和窝头。一个星期能吃到两次面食,拿白面和棒子面混在一起那种。最期盼的是夏天三个月,每个人能有一两芝麻酱,拿来拌面条吃,别提有多香了!

  曾经吓破无数外国友人胆的“大炮手摇式爆米花机”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一个黑色大炮管,下面是熊熊火焰,只听到“砰”的一声巨响,热气升腾,无数爆米花瞬间将袋子填满,香气扑鼻。

  有些小孩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中,他们穿着绿色军装,戴着军帽和红袖套,开始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批斗学校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大会、以及批评称作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执行者的部分教师。连少先队都被取消了,变成了红小兵。

  让我们把目光从风起云涌的帝都移开,来到摩登洋气的魔都上海。据作家金宇澄回忆,当时的风潮是穿多件拉链翻领运动衫,配细瘦卡其布裤子,要露出内里三公分运动裤裤脚,穿白色乒乓球鞋,有钱孩子穿上海“回力牌”篮球鞋,着实比另外的地方孩子时髦不少。

  当时的上海小囡,在食物上的选择也比另外的地方多了不少。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哈尔滨食品厂、凯司令、老大昌等老字号林立,里面有栗子蛋糕、黄蛋糕、白蛋糕、糖糕、杏仁桃酥饼、鞋底酥、蝴蝶酥、罗宋面包、苏旦面包等上百种糕点,特别是凯司令的栗子蛋糕,里面塞满了用当季新鲜栗子打碎的栗蓉,现在听着都有点肚子饿。

  李安在电影《色戒》中专门还原了凯司令咖啡店(上图),如今在凯司令还能吃到招牌栗子蛋糕(下图)

  上海人老张最爱的是餐车上的面包夹果酱,当时他的父亲在北京工作,他寒暑假都会坐火车去探亲。随着经济的发展,他平时已经有一些零花钱了,口袋里最多的是2分钱一小袋的盐金枣,还爱去饮食店吃4分加半两粮票一根的油条和3分加一两两票一块的大饼。

  七十年代的上海,是名符其实的第一大都市,工商业发达,GDP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全国各地的孩子们童年零食里都有上海生产的身影。北京的老丁童年最难忘的记忆是儿童食品厂生产弹性巧克力,杭州的老李最难忘的是冠生园出品大白兔奶糖,而青岛的老魏小时候最喜欢的是上海咖啡厂出产的乐口福——它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麦乳精。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1980年的上海,一个属于孩子的专门组织“苗苗儿童团”在上海成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儿童团这个组织开始在全国试点推广,一个个好苗苗们戴上了光荣的绿领巾。

  北京的孩子们没有戴上绿领巾,但是他们玩乐的地方都是“国家级”的。1982年,位于西城区官园的中国儿童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了许多北京孩子永恒的记忆。小刘最爱的不是各类兴趣活动班,而是活动中心餐厅里的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配上一碗酸辣汤,美滋滋。每当她点完这些食物,坐在餐厅的椅子上,一种人生赢家的得意油然而生,到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大笑。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共和国的心脏。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从翠花胡同里冒了出来。

  老字号传人们也一个个恢复了门面,南横街开了小肠陈,蜡竹胡同开了李记白水羊头,廊房二条开了爆肚冯,生意都特好。国营老字号中值得一提的是隆福寺的丰年灌肠,用的是猪大肠油煎制,吃起来喷香爽脆,陪伴了整整几代北京人,这家店于2016年2月22日暂停营业。

  各式各样的零食出现在了大家的生活之中,小刘最喜欢的是方便面。老的诸如龙潭、天坛和大红门;新的有印尼的营多方便面、小浣熊和小虎队干脆面、新加坡的美厨方便面,她不爱泡面,就爱把面饼捏成小块后撒着调料吃,嘎嘣嘎嘣,嚼出了满足感。

  1987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出现在了北京前门,又过了3年,1990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市解放路光华楼西华宫正式营业,洋快餐郑重进入中国餐饮界,被小朋友们疯狂追捧,不单单是小孩,大人们也在这里谈恋爱,见朋友、开会,最为夸张的是,在前门肯德基的三楼,每个礼拜天都有人在举办婚礼。

  当时8岁的小陈自有一套吃汉堡的方法。先把汉堡上的芝士刮掉,然后吃生菜,再吃肉饼,最后配合着芝士和番茄酱把面包吃掉。而聊到鸡翅,他摆了摆手,那时候觉得太辣了——他还是喜欢配着一小塑料袋椒盐的北京炸鸡,也没有预料到即将开遍大江南北的川菜馆子和火锅店。

  伴随着肯德基一起改变孩子们生活的还有中山小霸王公司,这个神奇公司一边配合着孩子“骗”爸妈自己旗下的学习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学习,一边给学习机增加遥感和游戏手柄,当时几乎所有小朋友都把它当做游戏机了。三五邻居约在有学习机的那人的家里,一起打起了热血高校。

  打游戏的同时,肯定少不了的是零食,口哨糖、口红糖、虾条、大大卷泡泡糖、还有前阶段刷爆朋友圈的北冰洋袋儿冰。那时的大大卷广告里穿红色紧身衣的无名超人虽然显眼却略显鬼畜,小时候都会默默把注意力放在大大卷上希望超人赶快消失,兜里揣着一卷全新橘子味大大卷的时候是最有安全感的时候!

  小陈最爱的是5毛钱一包的麦丽素,梁丰牌的。当时电视剧《新少林寺》热播,高僧们用这颗“药丸”救活了不少人,小陈一边幻想着吃到一颗绝世大补丸,一边享受着可可粉和乳精在舌尖融化。

  童年史梳理到这儿发现,跟前辈们相比,90后真的很幸福,吃着零食唱着歌走进了新千年。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郑重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各种零食鸟枪换炮,果味饼干变成了奥利奥,光明冰砖变成了和路雪,乐口福变成了高乐高,弹性巧克力也变成了德芙,抿上一口,“丝般柔滑”。

  果珍广告里的那一大瓶果汁,带着英文歌曲、打口带、随身听……一系列新式享乐之物冲入我们的生活,那大概就是我们如今消费主义的源头吧。90年代中期到千禧年(这个词曾经有多新潮,如今就有多复古)之后的最近一段时间,能够说是我们食品广告的爆发期,从过去的街头巷尾的叫卖,到屏幕上声光电的多感官刺激,我们完成了食品消费的“移风易俗”转变。

  90后最幸福的一点是,从40后到80后孩子所有吃到的东西他们都能吃到,却有更多选择。他们能够选择看《大闹天宫》、《黑猫警长》,也可以看《灌篮高手》、《哆啦A梦》;他们能够吃炸灌肠、冰糖葫芦,也可以吃披萨、牛排……

  90后也可能是拥有相似童年回忆的最后一代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美国的iphone和新西兰的奶粉,却也让很多东西消失了——比如说垫板,这个曾经因为桌面凹凸不平而衬着写字的文具,在大部分城市中消失了;又比如说老式爆米花,已经被漂亮香甜的美式奶油爆米花取代了。

  而如今的00后和10后的零食,一种向着更猛烈的糖衣炮弹演化而去,而另一种,则在健康与口欲之间苦苦挣扎。